照片里的真相
發布日期:2025-08-29 瀏覽次數:160
——電影《南京照相館》觀后感
“城門城門幾丈高,三十六丈高,騎花馬,帶把刀……”伴隨著這首南京人耳熟能詳的童謠,電影《南京照相館》把南京大屠殺這段沾滿血與淚的故事緩緩展開。
日軍的侵略打破了南京城的寧靜,也改寫了城中人的命運。為躲避日軍追殺,郵差阿昌偽裝成了吉祥照相館里的一名學徒,以“為日軍洗照片”為由,暫時延長了自己的生命,并與翻譯王廣海、演員林毓秀、照相館老板老金一家結識。在清洗照片過程中,他們發現,自己清洗的正是日軍屠戮同胞們的鐵證,為保護證據,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:更換底片,將真相傳遞給世界。
影片中,日軍的殘暴與虛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,攝像師伊藤表面上溫文爾雅,實則暗藏虎狼之心,這種滿口“仁義禮智信”,實則心如蛇蝎的性格從電影的一開始就已經初現端倪:在小隊長要求他拍攝中國平民被砍頭的瞬間時,他毫不顧忌中國人的死活,一心只惦記著照片的光影、自己的“藝術”;在交給阿昌手寫信,庇護對方的生命時,又在上面添加了“兩日之內”的字樣;在擺拍中日親善的照片時,看著嬰兒被摔死,他并沒有不忍,而表現出了一種煩躁,對自己的“藝術創作環境”被破壞了的煩躁,對同伴給自己惹麻煩的煩躁……他象征著日軍偽善、殘酷的一面,戴著虛偽的面具,口口聲聲說著仁義道德,其實只是一頭披著人皮的野獸,表面上將中國人當作朋友,其實內心深處只把他們當作工具。他一邊記錄著日軍的暴行,一邊以“仁義禮智信”粉飾自己的殘酷。當老金把酸性的顯影液潑到他身上,伊藤這只野獸的人皮被撕破,獸形得以“顯影”,露出了扭曲、猙獰的真面目。
翻譯官王廣海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立體,他在南京城破之前是貪財好色之徒,在南京淪陷后他在良知與利益之中搖擺不定,頭上戴了又摘的日本軍帽是他心中道德與麻木不斷拔河的象征。他麻痹自己,告訴自己可以在日本獲勝后大有作為,可情人林毓秀的一聲聲詰問喊醒了他:“日本人會把中國人當人看嗎?我從小學戲,唱的是穆桂英、梁紅玉,你讓我做漢奸的老婆?!”在林毓秀即將遇險時,這個始終唯唯諾諾、滿臉堆笑的翻譯官,終于展露了自己最后的血性,他倒在了日本人的槍下,用自己的生命付出了覺醒的代價。
最讓我動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平凡人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:阿昌由一個膽小怯懦、只想保命的郵差,轉變成了一個敢于斗爭、保存證據的勇士;林毓秀從滿懷天真、心懷夢想,以為可以在日軍統治下委曲求全的演員,逐漸醒悟,認識到日軍的殘暴,堅守“寸土不讓”的底線;老金一家身處絕境,卻仍然懷揣著中國人的良知,將底片藏進每個人的衣服里,保護下了最重要的證據……他們在生死抉擇間選擇了中國人的良知,將日軍的暴行傳出層層封鎖。
南京大屠殺不是寫在課本上的冰冷數字,而是同胞們流不盡的淚水,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,是在戰火中掙扎的活生生的人。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新時代,享受著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,更不能忘記前輩們的犧牲,不能忘記歷史,我們的遺忘,就是對他們的背叛。電影的最后,活下來的只有帶著小金的林毓秀,兩人的姓氏剛好組成“金陵”的讀音,他們的存活,象征著金陵的希望,象征著中國人撲不滅的生命之火。
(高睿)
- 上一篇:無
- 下一篇: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